这几年断断续续看这本书还没有完全看完,有一些以前看不懂现在看懂,还有一些现在看不懂待未来看懂。找不到生命答案的时候我看;希望得到人生解答的时候,我猜谜一样随手翻页就有答案。它变成了我的圣经,里面全是智慧。这本书叫做《哲学与人生》作者:傅佩荣教授。
学生问:「人生有什么意义?」
老师答: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:你可以不断地询问『人生有什么意义?』」
第1页:「哲学」作为一门学问,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,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,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。这种态度称为「爱智」。自从苏格拉底说:「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,是不值得活的」,许多人开始醒觉,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。的确,哲学脱离人生,将是空洞的;人生缺少哲学,将是盲目的。方东美先生说:哲学不能烘面包,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。换言之,哲学不能当饭吃,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。
第165页:许多人喜欢问:「我拥有什么?」然而实际上,一个人「有」的越多,就越不「是」他自己;因为一个人拥有的越多,越没有时间做自己。
第169页:人活在世界上都只是旅客或过客,而不是归人。既然只是旅客,又何必在意自己「有」什么呢?我们应该在意的是,自己「是」什么、 如何「做自己」。
第349页:自我在一生之中,有4项任务需要设法达成,就是:自我认识、自我定位、自我成长、自我超越。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,如果无法回答:「人生中什么最重要?」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。现代人强调生涯规划,不过,一般人往往将生涯规划局限于事业规划,有些人的生涯规划则是在规划子女的生涯,自己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发展。真正的生涯规划,要由开发自己的潜能著手。
全书内容392页,傅教授在台湾大学开设「哲学与人生」课程,10余年选课学生将近1万人,票选为全校最佳通识课程第一名。本书结集授课精华,开宗明义介绍「哲学是什么?」以西方为焦点探讨:「思想方法」、「人性的真相」、「神话与悲剧」、「苏格拉底」、「存在主义」、「荒谬之超越」通过普遍的知识背景,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。内容后半段:「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」、「儒家的风格」与「道家的智慧」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哲学。接着是和人生息息相关的题材:「艺术与审美」、「宗教与永恒」、「教育与自我」。最后结论:「文化的视野」,通识教育的目的,是拓展学生的眼界和心胸,不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,也能在特定议题上采取合理的原则与立场。
生命的解答每一回看都有不同的领悟。我在2003年获得这本书,大将请来傅佩荣教授开课,我一眼看见《哲学与人生》,社长傅老后来把这本书送给我当勉励,我很开心拿了书给傅教授签名,这是一本珍贵的可以读一辈子的书;它的存在还有傅老让我学会的宽容待人意义。2009年我遇见傅老,傅老对我说:人生该是这样:不断要求自己长进。我不计算自己长进了多少,书我有看懂了多一些。